出台《昭通市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规程》,提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20条具体情形,明确7种下的渠道,坚决调下反映较差、不适应担任现职的干部。
说到这事时,梁开超满脸笑容。在水富市移动供销启动仪式上,梁开超郑重许下承诺。

2022年,公司实现了427万元的总收入,共销售了200多吨当地水果,帮助农民创收300万元。梁开超(右二)下乡收购农产品。随着绿之农供销线上售卖平台的逐渐完善,货品日渐齐全,获得顾客的日渐喜爱,面对现有的成绩,他并未满足。少时未能好好读书的遗憾,长大后他一直在弥补。经常看到老人天未亮就背菜去卖,卖不完又背回家去,很痛心。
虽退役多年,但他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水富发生洪灾时第一时间投身救援,在菜市场遇人闹事第一时间出手制止,在新冠疫情期间第一时间捐献物资……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对于厨师长的工作,他严格要求自己,一是要把好食材关,二是要营养均衡,根据大家的身体情况和喜好来搭配。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彝良云中苗寨、昭阳坝上花海·七彩坝塘、鲁甸云中乐谷3 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建成开园。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244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316个,带动44.04万户脱贫户和三类对象持续增收。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家庭,出台提升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整体效益十二条措施,将36.69亿元衔接资金投向产业领域。对有劳动力家庭,抓实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稳岗服务,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昭通日报记者 陈忠华 文/图。
强化平安创建,完善村规民约,着力建设和美乡村。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创新建立脱贫群众红黄绿精细化分类管理机制,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乡村振兴局宣传推介。

以驻村队员、乡村干部、挂包干部为主要力量,深入开展户户清专项行动,全面摸清农户增收、返贫风险等家底。深入实施农村居民、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坚持分类施策、促进增收。同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9个万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区脱贫致富示范标杆创建,加快推进40个在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十四五期间将建成10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同步建成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美丽村庄3000 个。其中,彝良云中苗寨的一个中心、四个主体、四个机制运营管理模式被央视《东方时空》《人民日报》等媒体广为宣传,被国家乡村振兴局赞誉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典范、全国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
共建立监测网格2.5万个,5.5万名干部常态化开展排查监测,41.8万户脱贫户和5.53万户三类对象户户建立档案台账,量身定制帮扶清单和措施,一户一策。深入开展治理农村大操大办促进农民节支增收专项行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行为。目前,已消除三类对象风险3.76万户16.45万人。对无收入来源家庭,用好用活低保等保障政策进行兜底保障,有效防止3.5万户家庭返贫致贫。
今年以来,昭通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开展监测帮扶,强化持续增收,推进试点示范,实施乡村治理,做好人的文章,全力守底线、促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农村两污治理、厕所革命、绿化美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制定农村宅基地及建房管理45条措施,规范农村建房行为举办以直播助农、产业增收为主题的2023年网络直播活动,实现产销对接签订订单1.6亿元。
全市立足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机遇,积极稳住汽车、家具、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昭通日报记者:杨 杰/文 陈忠华/图。结合昭阳古城改造和文旅康养目的地打造,围绕27家老字号品牌和1829家名特小吃店,深入实施昭通十大老字号十大名特优小吃培育评选工程,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以更大力度吸引外来消费人群,促进内外消费互促提升。抓住政策红利,助力消费多样化发展。抓数字经济机遇,大力推动电商发展。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消费市场有序恢复,批零住餐全面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0.22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4.5个、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四位。
依托购物节、产销会、洽谈会等展会活动,组织50余户企业出滇入沪,实现现场签订产品订单超1000万元。召开电商产业发展峰会,实施覆盖11个县(市、区)1402个村(社区)的电商人才培训活动,推动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网络销售企业达83个,孵化转化直播电商人才131人,全网粉丝关注量达186.1万余人次,积极营造农特产品直播销售浓厚氛围,实现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全市促进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三品一标、电商大数据、物流快递等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平台电商社交电商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结合昭通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把十大物流项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按月调度、现场推动、统筹联动等形式,推动市、县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抓谋划、促开工、推进度、优服务,鲁甸工业园区茨院商旅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彝良县发界扶贫产业园建设、水富港物流园区工程、巧家县北互通物流中心建设4个在建项目正常推进,6个拟开工项目正在有序开展前期工作。
抓物流项目,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2%
抓住政策红利,助力消费多样化发展。抓物流项目,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昭通日报记者:杨 杰/文 陈忠华/图。召开电商产业发展峰会,实施覆盖11个县(市、区)1402个村(社区)的电商人才培训活动,推动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网络销售企业达83个,孵化转化直播电商人才131人,全网粉丝关注量达186.1万余人次,积极营造农特产品直播销售浓厚氛围,实现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消费市场有序恢复,批零住餐全面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0.22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4.5个、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四位。抓数字经济机遇,大力推动电商发展。
结合昭通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把十大物流项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按月调度、现场推动、统筹联动等形式,推动市、县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抓谋划、促开工、推进度、优服务,鲁甸工业园区茨院商旅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彝良县发界扶贫产业园建设、水富港物流园区工程、巧家县北互通物流中心建设4个在建项目正常推进,6个拟开工项目正在有序开展前期工作。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2%。
依托购物节、产销会、洽谈会等展会活动,组织50余户企业出滇入沪,实现现场签订产品订单超1000万元。围绕全市促进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三品一标、电商大数据、物流快递等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平台电商社交电商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
全市立足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机遇,积极稳住汽车、家具、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举办以直播助农、产业增收为主题的2023年网络直播活动,实现产销对接签订订单1.6亿元。结合昭阳古城改造和文旅康养目的地打造,围绕27家老字号品牌和1829家名特小吃店,深入实施昭通十大老字号十大名特优小吃培育评选工程,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以更大力度吸引外来消费人群,促进内外消费互促提升杨承新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省教育厅对昭通教育发展的倾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他说,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意识超前、理念更新,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昭通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变化大、亮点多。昭通日报记者:单虹/文 杨洋/图校对:马鹏。
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承新主持会议。王云霏对昭通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近年来,昭通坚持把教育作为立市之基、强市之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出台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办学规模大扩展、办学质量大提升、办学保障大增强。希望昭通市充分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扬优势、补短板、防风险,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关心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